1443 除了外患还有内忧 (第2/2页)
这么一来二去的耽误,等赈济粮送进去,要不人死的差不多了,要不已经酿成了暴民和匪盗,为时已晚。
可这又不能算当地官府失职,洪涛亲自安排锦衣卫去几个地方驻点考察过,确实是自然条件太恶劣,非人力能改变。
最终洪涛也放弃了努力,不在这种问题上频繁下旨指导当地官府工作了。但他并没完全放弃,只是换了一种方式,虽然慢一些,却能治本。
两个字,迁徙!别误会,这次不是官府组织的强迫移民,而是自发的迁徙。这些地区之所以贫穷,并不是当地人懒,而是自然条件太恶劣。
既然人定胜天暂时做不到,那就别和大自然较劲儿了,咱就不能换个地儿生活吗?只要离开家乡,去个交通便利的地区,官府就敢保证在勤劳的前提下人人不饿肚子,不受冻。
可是该往哪儿迁徙呢?大明本土适合生存、交通便利的地方,早就被开发光了,就算还有些边角料也不够分的。
这时候就该把眼光往海外看了,从开发了二十多年的安南、吕宋,到刚刚纳入开发目录的巴达维亚和亚齐等地,都有大片良田、种植园、矿山、伐木场、港口需要劳动力。
当地确实还有些问题没彻底解决,比如疾病、自然灾害、民族冲突等等,存在一定的风险。可是和饿肚子相比就轻多了,只要付出相应的努力,吃饱喝足肯定没问题,保不齐还能抓到小富贵。
想的挺好,然而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。每年大明本土都有几万人主动报名去外海领地讨生活,然而从户部、海关、税务部统计出来的数据上看,很容易就能发现个怪现象。
这些背井离乡的人大多来自沿海富裕地区,尤以江浙、福建、广东沿海为最。只要村子里有一户人在海外领地站住脚,感觉生活比较容易,立刻就会有七大姑八大姨跟进,拖家带口的往外跑。
为什么会这样洪涛能理解,不同的地理和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。这些地区要不土地少人口多,要不土地贫瘠,不做生意不出海全家都要挨饿。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恋家,哪儿的机会多就往哪儿跑的风俗。
但这么一来就有悖于朝廷的初衷了,越穷的地方越不爱换地方,那就越待越穷,好机会全让见过世面的人占了,会越来越富。
咋办呢?按照洪涛之前的作风,大概率会蹦出两个字,移民!不愿意挪窝是吧?拿朝廷的苦心当驴肝肺是吧?讲道理听不懂也不想听是吧?那就别动嘴说了,直接派兵围剿,村子全烧了,人全抓走,往大海船上一扔干净利落快。
啥?仇恨?洪涛真不怕这种仇恨。等他们在新家收获了以前不敢想的物产,一天吃上两顿干饭之后,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不会有仇恨了。
就算有也没关系,这点人分散到那么多地区几乎等于零,达不到影响更多人的程度,根本翻不起浪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