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 第64章 政委的组织力 (第1/2页)
夜色下,技术科的临时工坊,是整个独立团驻地最繁忙,也是最核心的地方。
马灯被点到了最亮,将这片小小的区域照得如同白昼。
耿忠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,一刻也不得停歇。
他刚刚指导学徒们完成了最后一个药型罩的敲打定型,又立刻投身到了最危险的炸药配比工作中。
那些黄色的、带着刺鼻气味的硝化棉,在他的手中,仿佛有了生命,被小心翼翼地称量、混合、压实。
每一个步骤,他都亲力亲为,不敢有丝毫的马虎。
因为他知道,这东西,稍有不慎,就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爆炸,足以将整个技术科都送上天。
他的几个学徒,也是满头大汗,紧张地给他打着下手。
然而,问题也随之而来。
核心的技术环节,比如药型罩的定型和炸药的配比,只有耿忠和经过他初步培训的几个学徒能做。
但大量的辅助性工作,比如将敲好的药型罩固定在木箱里,用麻绳将炸药包捆扎结实,制作防潮层,安装引信……这些看似简单却极其耗时耗力的活儿,却无人能做。
已经制作完成的零部件,在工坊的角落里,堆积如山。
而后续的组装工作,却严重滞后。
整个生产流程,在“组装”这个环节,被卡住了脖子。
赵刚作为政委,心细如发。
他没有像李云龙那样只盯着前线挖土的进度,而是在后方各个单位来回巡查,协调解决问题。
当他来到技术科时,一眼就看出了这个致命的瓶颈。
“耿忠同志,怎么回事?”
赵刚走到耿忠身边,看着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,关切地问。
“是不是人手不够?”
耿忠抬起头,用袖子擦了一把脸,露出了一个无奈的苦笑。
“政委,您看出来了。”
他指了指角落里那堆积如山的零部件。
“没办法,主力部队都在前线挖土,一个萝卜一个坑,根本抽不出人来。”
“光靠我们技术科这几个人,要完成团长定下的十个‘大家伙’的任务,时间上,确实有点紧张。”
耿忠说得很委婉,但赵刚瞬间就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。
这不是“有点紧张”。
是“非常紧张”!
照这个速度下去,天亮之前,别说十个,能完成五个都算是奇迹了!
而李云龙,可是立下了军令状的!
这是一个典型的“组织协调”问题,而不是“技术问题”。
这,恰好是赵刚这位燕京大学高材生,最擅长的领域!
赵刚的脑子,飞速地运转起来。
战斗部队不能动,技术人员要攻关核心环节。
那人,从哪里来?
他的脑中,立刻浮现出在延安学习时,教员们反复强调的思想。
——“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,存在于民众之中。”
——“发动群众,依靠群众,进行人民战争!”
对啊!
打仗,不仅仅是战士们的事!
也是所有根据地人民的事!
一个绝妙的念头,在他心中豁然开朗!
他立刻找到了正在前沿阵地手舞足蹈、指挥挖土的李云龙。
“老李!你过来一下!”
李云龙看到赵刚一脸严肃地跑过来,还以为出了什么事。
“怎么了政委?是不是鬼子有动静了?”
“不是。”
赵刚把他拉到一旁,开门见山。
“技术科那边,人手严重不足,生产进度跟不上了!”
“什么?”
李云龙一听就急了。
“那怎么办?我总不能把正在挖土的弟兄们给抽回来吧?”
“不用!”
赵刚的眼中,闪烁着一种理性的、自信的光芒。
“战士们,负责打仗和核心技术。”
“那些捆扎炸药包、搬运材料的辅助性工作,我们可以发动群众来帮忙!”
“发动群众?”
李云龙愣住了,他瞪大了眼睛,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赵刚。
“政委,你没搞错吧?”
“让那些老百姓,还有那些大嫂大娘们,来干这个?”
“这可是要往战场上送的家伙事,她们笨手笨脚的,能行吗?万一弄出点岔子来,那可是要命的!”
在李云龙的观念里,打仗,就是男人的事,是部队的事,跟老百姓,尤其是跟妇女,是扯不上关系的。
赵刚却异常坚定地摇了摇头。
“老李,你不能小看我们根据地的群众!”
“更不能小看我们的妇女同志!”
“她们的觉悟,比你想象的要高得多!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